列印

國情新知講座(二)
《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
未來路向探索》

  港澳大灣區於2015年首次提出,並於2017年第12屆全國人大5次會議納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中,其後國務院於2019年2月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務員對「融入大灣區」這幾個字毫不陌生,常掛口邊;但實際上,談到香港如何與大灣區融合,想法多流於表面,甚至有各走極端,認為香港太多「融入大灣區」則有可能變為「一國一制」,又或看到香港與其他灣區城市有很多的不同而否定合作互補的可行性。

  為此,本會趁著周年會員代表大會之際,於2023年11月4日(星期六)下午,誠邀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洪雯博士,作專題演講——《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未來路向探索》。

  本會理事、會員代表、幹事在星期六下午出席講座,好學、求知精神可嘉!洪博士的演講內容實事求是、豐富貼地,見解精闢,包括:

1. 粵港澳大灣區需重新定義融合

  • 香港融入大灣區:不僅僅是line-to-take (統一口徑說法),關鍵是How (如何)?
  • 大灣區「融合」面對的客觀現實是甚麼?
  • 大灣區融合需找到適合的參照物;如何評估不同經濟體之間的融合程度?
  • 大灣區經濟融合還處於初級階段,其經濟融合能否走向更高階段?
  • 大灣區經濟融合需另闢蹊徑。

2.「有限滲透」:大灣區融合的務實、可行模式

  • 大灣區融合:逐步拓展“有限滲透”的領域;
  • 最新動向:大灣區單一自貿區?
  • 其他尚待探討的議題 (跨境養老、跨境就業(跨境共用人力資源?)、跨境就學(跨境學童)、跨境置業(同時在香港申請公屋?)、跨境公屋、跨境消費、跨境身份(單程證、單非、雙非、雙重身份)、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3. 香港不應把紐約、倫敦視為發展參照

4. 香港融入大灣區:從單向優勢轉移到雙向優勢互動

  • 香港「融入大灣區」的單向思維,港人到大灣區就業、創業;
  • 「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局限性;「香港研發、大灣區產業化」的局限性;
  • 香港融入大灣區:從單向優勢轉移到雙向優勢互動——香港融入大灣區需雙向優勢互動,既找到香港的優勢,又找出自身的弱點和發展需求,並將之與國家的需求和優勢雙向結合。

5. 總結

  • 硬邊界是障礙,也是大灣區優勢所在;
  • 大灣區需重新定義融合。

  洪博士在短短的80分鐘演講中,列舉生動的例子,深入淺出、實事求是的闡釋上述各項內容的新理解、新定義及新模式,使出席者多方面掌握其精髓。洪博士特別指出:香港融入大灣區,從單向優勢轉移到雙向優勢互動,增加「香港所需、國家所長」、增加「內地研發、香港產業化」的新模式。

  正如洪博士強調「融合不是讓香港處處跟隨內地,不是放棄自身的特殊性。香港應保持與內地城市的不同,從國家的戰略需求出發,做內地城市不能做、無法做的事,為國家貢獻不一樣的價值」。洪博士對香港「融入大灣區」的新定義及新模式,無疑顛覆了本會幹事一些固有的觀念,令大家對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未來路向有更開闊的視野、更立體的見解。

  出席者急不及待在問答環節中舉手發問;洪博士對提問者送出其大作《兩個香港的彌合之路》,把問答環節推向高潮。講座在意猶未盡中結束!

  未來,大灣區城市如何在融合的過程中能互利共贏?香港的各行各業怎樣在融合的過程中能有發展的空間?公務員隊伍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過程有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在需要跳出條條框框的固有思維,需要開拓、創新的精神,需要充份發揮香港有著多元、包容的中西文化大熔爐的特色灣區人努力、加油——揚帆「9+2」!

(本會續堅持善學奮進、研習國情港情不停步。稍後,國情新知講座(三)再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