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直言集 :改革基層醫療健康 香港護士界焉能缺席(上)

(本文原刊2023年5月19日《巴士的報》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2825011 )
作者:黃河 本會前會長、香港護士管理局前委員、
香港衛生界專業團體聯席會議 (1985-2007)召集人

  20221219日《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公佈之後,基層醫療健康開始較多地進入公眾的眼簾,但似乎仍沒有盪起多少漣漪,連將直接受影響的業界也似乎不見有什麼討論。反而地區團體一一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繼續主動進行了探討,更於今年211日主辦了一場《基層醫療民間高峰會》。只是嘉賓講者中,一個專業護士也沒有,不僅如此,討論環節中,協辦的、應邀出席的護士團體(包括基層健康護士)的代表中,竟沒有一人發表過半點意見!3個月後,總算見到有護士團體主動發起了研討,然而也只邀請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一位講者。但改革基層醫療健康這麼大的動作,香港護士界焉能缺席?就此我提出了批評。也許因為時間問題,主辦者一下子找不到人,其後就找了我。我因已「離地」,本想拒絕,後來一想,帶個頭,可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就答應了。

  2023512日國際護士節的晚上,在香港護士總工會、華員會護士分會共同主辦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護士能承擔的角色》硏討會上,就本港護士界應關注些什麼問題,我先回顧了相關的歷史,接著提了些方向性、原則性的建議,供各方考慮。
 

「守正創新」造就南丁格爾非凡成就

  硏討會上,我首先憶述了20年前SARS後第一個護士節的一個討論會上,我的感嘆:「南丁格爾控制了傳染病,大大減少了傷病員的死亡率,從而改寫了人類醫學史」!今天再深入分析,可看到,南丁格爾之能取得超越了傳統護理學的非凡的成就,在於在她眾多值得後人學習的精神中,她擁有其中最關鍵的一種,借用一則現代的成語,叫:「守正創新」。「守正」:能始終秉持救死扶危專業使命感,貫徹以病人為中心,做病人利益的倡導者、維護者的理念,堅守專業道德操守(包括任何一個醫護人員不可或缺的政治中立原則) ,遵紀守法。「創新」:能做到思路開拓、勇於鑽研、勤於試驗,善於利用時代的機遇巧合,衝破未能與時俱進的條條框框、傳統觀念的束縛,敢為天下先!今天,這種「守正創新」的精神,正是正在面對如何利用機遇巧合,落實並協助優化特區政府《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全體護士界同業們,同樣需要學習的。

殖民年代「先天不足」遺禍後世

  其實,若能客觀地為香港的醫務衛生服務斷症,當知,在由1841-1997年長達156年的港英殖民統治年代,香港的醫務衛生服務從來沒有作過全面檢討 (因殖民政府無須承擔改善民生之責) ,也從來沒有制定過任何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計劃(因香港屬於「借來的地方」,不需什麼長遠的規劃)

  1974 年(時任港督麥理浩治下),發表了港英殖民歷史上唯一的一份醫療白皮書(事實上也不過只有5年的規劃,算不上長遠) 。但才過去短短幾年,中英便開始談判香港前途問題,到1984年兩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香港邁入英國部署撤離、中國準備迎接香港回歸的過渡期,期間,港英政府啓動了前所未有的政改、引入了立法會選舉制度,1985年聘請了澳洲顧問公司檢討政府醫院的服務。檢討的目的不在扭轉「重醫療、輕預防」的醫護服務、制訂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計劃,而是執行撤離香港的行動部署之一的政府部門「私營化」 、「公司化」政策,具體而言是為政府醫院脫離政府編制及管理,並同時收回15-20%成本之舉鋪路。其後不久,1990年代初,港英政府趕在回歸前,先把醫務衛生署分拆為醫院事務署和衛生署(前者僅是過渡性質),接著不惜經濟代價成立醫院管理局,不僅把政府醫院,還把所有政府補助醫院納入它的管理範圍。衛生署則淪為一弱小的部門。結果是,直至港英殖民政府撤離的那一天,香港的「重醫療、輕預防」先天不足之結越結越緊。

回歸之後「後天失調」未能撥亂

  1997年71日,殖民統治結束,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本可撥亂反正,卻未能避免社會越趨泛政治化、民粹主義下,「後天失調」的命運。這主要是因為回歸後,新政府基本上「蕭規曹隨」,沿襲了殖民統治時代後期港英政府的「小政府、大社會」的管治理念、思維、架構、政策、措施;而儘管剛回歸,人心待定,特區政府卻「折騰」不已,多項「改革」、「檢討」接二連三推出,諸如1999年初公務員體制大規模結構性改革,等等。其中也包括每隔幾年就進行一場涉及醫務衛生服務問題的檢討,卻多屬「斬件」式、內容零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改革,並不全面,結果又往往不了了之。值得一提的是,回歸後的檢討之中,倒是200012月衛生福利局公佈的特區第1份醫護改革諮詢文件《你我齊參與 健康伴我行》,較為深刻,並涉及了基層醫療。尤石破天驚的是,政府首次檢討的結果竟是,她聘請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專家小組在它的《香港醫護改革》報告書中不但幾近全盤否定了醫管局的成立,更建議分拆它一一要知道僅僅在此之前的9年前(1991年)醫管局才正式成立;8年前(1992年)瑪嘉烈醫院作為公立醫院的第一間才開始實施新的醫院管理架構!

但醫管局似乎已大到任誰都不能動它,連減負也不行。然而,改革雖戞然而止,架構本已龐大、負擔本已沉重的醫管局卻可以不嫌再予擴充!2002年,不待諮詢,負責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遍佈港九新界的 60多間普通科門診,與衛生署分手,被撥予醫管局!但現如今,相隔20年後,根據《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將再次面對定位問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若由1985年檢討政府醫院的服務起計算,香港已兜兜轉轉,既耗費了龐大資源,又蹉跎了快四十年寶貴的光陰,至今又幾乎回到糾正「重醫療、輕預防」、全面發展可持續的醫護衛生服務的原點!真的是任重道遠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雖仍有不足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能作為一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新起點,不再蹉跎。

(註:因篇幅關係,本篇分上下兩篇。下篇將講講作者對《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粗略看法以及一些給予本港護士界、相關人士/機構以及政府等方向性、原則性的建議,供各方考慮。
 

作者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會立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