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汲取教訓,妥善處理公務員問题,意義不小
——我看新政府首次處理公務員薪酬調整

黃河 本會前會長、前高級公務員評議會職方(輪任)主席
( 原刊2022年7月22日《巴士的報》)

  年度(2022-2023年度)公務員薪酬調整問題經過了一段「前熱後涼」,已落下帷幕。不出所料,剛剛上任的本屆政府,在首次處理公務員薪酬調整問題上,堅持高、中、低3層公務員劃一上調2.5%的增幅不變。新政府選擇了「企硬」,正面回應了傳媒人勿「跪就輸一世」的警告,又以拒不妥協、不理會增幅落後於累積通漲的高姿態,回應了直接利益受影响的一方。毋庸諱言,抱有對新政府失望、無奈、不滿、憤懣之情的公務員,不在少數,且不同政治光譜、不同層級的都有。個別公務員的憤激之言更令人吃驚:「呼籲『公務員團體顧全本港經濟復甦的大局』者,為什麼自己不以身作則(減薪)?」、「原來『目標為本』的意思是『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由此可知公務員隊伍士氣受傷的程度不淺。

  我在6月 15日及21日的《今年公務員薪酬調整 新政府應尋求妥協方案》上、下共兩篇文章中,曾希望新一屆政府尋得可平衡各方利益的妥協方案,從而為自己加分。可惜的是,事與願違。在一些相關問題上,似也沒能汲取上一屆的教訓。

  以我參與了現行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含薪酬趨勢調查機制)四十多年的經歷看,今次的情況是現機制自1974年正式實施以來所罕見。更尤其是它是發生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提出希望香港「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之後。對此,各有關方面會不會去對照、反思,從中客觀總結到如何踐行建設「良政善治」新局面的有益經驗呢?我試從我觀察到的情况,是其是非其非,直言不諱地談談我的看法,祈能拋磚引玉。
 

1. 面對問題 新政府取態積極

本屆政府剛宣誓就職沒幾天,就在7月5日的首次行政會議上,處理了上屆政府臨卸任轉交的本年度公務員薪酬調整事宜,向社會展示了雷厲風行的新人事、新作風。有意思的是,在被傳媒問到公務員薪酬調整有爭議,有否「令新政府開局不順利」之時,新特首李家超向社會傳遞了那管開局順利與否的信息:「政府的存在就是要解決市民及政府內部問題,現屆政府會以『正向思維』積極處理,不會逃避」!新政府施政不拖泥帶水,急切解決問題的意願及效率表露無遺。但當然,效率之外還要看效果,要看預期的目標設計得是否合理、處理爭議的過程是解決還是衍生了更多的問題、結果如何,等等。
 

 2. 考慮當下經濟前景 並無偏離機制

主其事的第一責任人、新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上屆政府公務員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何蓓茵,在行政會議後向傳媒表示,香港當下面對的「經濟前景存有不確定性」、「政府亦預計今個財政年度將出現赤字」,「需審慎處理公務員薪酬調整」。但有工會質疑新局長因此偏離了有關機制。其實不然。此因這些工會並不熟悉現行機制,尤其是它的歷史,不知道這方面早有先例:1974年,即現行機制引入的第1年,儘管薪酬趨勢調查所得的參照指標是正數,且是滯後的結果,但因發生全球石油危機,香港其時面對的經濟前景存有不確定性,當年公務員的薪酬未獲港英政府調整。

其實,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決定調整公務員薪酬之時,若恰遇新的重大情況,沒有理由不去及時評估形勢。對此,工會應予理解。他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應該是:一、政府對經濟前景的估量是否準確、反應有否過度?二、這項考慮因素,有否公正合理、一視同仁地應用於其他場合,例如釐定管治班子成員的薪酬之時?三、政府會否在適當時候,有如1975年般,補回「不足之數」(shortfall) ,以體現「准許公務員分享/分擔經濟的起伏」(Allow civil servants to share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economy)的公務員薪酬政策有否得到全面的落實?
 

3. 改變先後次序 偏離現行機制

現行機制自1974年正式啓用以來,在港督會同行政局達成了公務員薪酬調整建議(pay offer) 後,港英銓敘司(其後改稱「公務員事務司」)必定先第一時間與各公務員中央評議會職方於當天下午開會作出通報,再在之後才知會傳媒。政府有決定後,也必定是先知會職方,從無例外。回歸後「蕭規曹隨」,這先後次序沒有改變過,同樣體現了對公務員團體的尊重。卻不料它竟被新政府顛倒: 7月5日當天下午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原本照慣例要與各職方開會的時段,讓路予記者會,與職方的會議則推遲至第二天才召開。而當新局長在記者會上作出宣佈之時,各公務員團體竟仍未收到官方的通報(見下圖,請注意圖片左上角顯示的播出時間和日期) 。

值得指出的是,局長的電郵通知信要遲至一個多小時之後才發出,且不說早在當天中午,就有傳媒作出了公務員加薪「不超過3%」的「雖不中亦不遠」的報導。一件看來雖是「小事」的顛倒慣常次序之舉,既偏離了機制,也無意中透露了對公務員團體的不尊重!
 

4. 隨意選用通漲率作比較 偏離現行機制

楊何蓓茵局長在7月5日會見傳媒時,被問到行政會議為什麼以2.5%作為全體公務員劃一的增幅時,只是有如她在念誦給職方通知信般,籠統地強調政府「已充分考慮既定年度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下的所有相關因素,當中包括香港經濟狀況、生活費用的變動、政府的財政狀況、公務員士氣、薪酬趨勢淨指標及職方對薪酬調整的要求」。  信中,她沒有解釋訂定「2.5」這具體數字的實際依據,只在與傳媒對話中聲稱機制內並無任何計算增幅的「方程式」。有公務員工會以「無依據、無數據」對她進行了猛烈的批評,並非全無道理。

令人奇怪的是,信中,局長沒有以之與通常被視為可參照的通漲率2.4% (2021-22年度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每月平均數相對於上一年度的升幅百分率) 扯上關係!卻在其後回應記者時,引用了「5月份基本消費物價通脹率」(時事評論員用詞)1.7%與2.5%增幅作了比較。這種隨意引用一個通常不會正式參照的通漲率作比較,不但偏離了原有的機制,還似乎帶有不純的動機:由於差距大了,後者比前者還多上調了0.8%,更容易誘導輿情,增加逼迫公務員接受的壓力。事實上,假若最新的通漲率是3%、5%或 7%,新局長會拿來與2.5%增幅作比較嗎?這種有意無意把公務員置於公眾對立面、客觀上激化社會矛盾的手法,符合習主席對香港的期盼嗎?
 

 5. 與公務員團體的溝通 不僅流於形式

據了解,各公務員團體對薪酬調整的要求不盡相同,理由亦各不相同。有要求「追通漲」的,有要求「按數字,加人工」的,等等。但當局致不同團體的回信,內容卻「千篇一律」,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竟然完全相同,並且全部只是籠統地強調政府「已充分考慮既定年度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下的所有相關因素」(見上述第4點第1段) ,既沒有解釋政府訂定2.5%的理據,也沒有交待當局具體考慮了哪些問題。回信對各團體各自的關切沒有作出任何回應,當然也就不會對來信中的任何疑問、誤解,甚至謬誤作出澄清、解說、反駁。公務員同事倒是在看傳媒報導時,獲得了多一點點的信息,包括有一兩個今年特别高調的工會在與局長不知通了什麼話後突然立場「軟化」的新聞。由此看,當局與公務員團體的溝通不僅流於形式,更別說真誠坦率的協商。因而處理的結果似難以展示有如李特首所強调的,「以『正向思維』積極處理,不會逃避」的取態。或許,只上調2.5%的目標達到了,但牽連的問題並未獲得「解決」。
 

6. 妥善處理公務員問題 意義不小

眾所周知,新一屆政府手上急著要處理的大務要務急務、舊問題新問題老大難問題,千頭萬緒,肩上的擔子真是「壓力山大」!要對應,香港本就需要一支穩定、士氣高昂、能有效回應各種挑戰、高效率、高質素、廉潔、對政府有向心力、對社會有歸屬感和承擔、愛國愛港的公務人員隊伍(註:基本抄自華員會《章程》) 。如何為特區、為行政長官李家超、為中央建設這樣一支隊伍的重任,自不然首先落在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的肩上。以其性質的重要性、緊迫性,這應該也是新政府的大務要務急務吧?
 

但看看局長的辦公桌上,似乎已經擺上了一份羅列了4項任務的清單:一是當局已急匆匆地把皮球踢給了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對調查方法的檢討;二是將「殺到埋身」、複雜程度遠超趨勢調查的公務員薪酬水平調查(Pay Level Survey) ;三是立法會一眾以為懂得「頭痛醫頭」便是「大國手」的議員正在「追殺」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跟工作表現的掛鈎;四是大半年後又將面對的下一波,即2023-24年度的公務員薪酬調整事宜(含2022-23年度的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下,公務員隊伍恐將難以消停!屆時,還來不及「埋口」的新傷口會不會一再被「扒開」?妥善處理公務員問題的意義應該不小吧?
 

  【作者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會立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