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今年公務員薪酬調整 新政府應尋求妥協方案 (下)

黃河 本會前會長、前高級公務員評議會職方(輪任)主席
(轉載自2022年6月21日 《巴士的報》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0888910)

今年公務員薪酬調整 新政府應尋求妥協方案 (下)
黃河  本會前會長、前護士管理局成員
(轉載自2022年6月21日 《巴士的報》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0888910)
 

  我在上篇談了我對本年度(2022-2023年度)公務員薪酬調整(含薪酬趨勢調查)問題的4點觀察。本篇續談其餘3點:

  1. 首先是不幸地,今年的薪酬趨勢調查,時間上緊貼著今年初以來最為猖獗的第5波疫情。短短三幾個月裏,全港確診人數超過一百萬,死亡人數超過九千,震驚全港、震驚中央!多間公立醫院急症室人滿為患,病患者睡到了室外露天低溫之下;室內,多位等候住院的病患者與多具已打包的遺體竟緊挨共處一室,情景令人觸目驚心!社會民心、 民生、經濟迭受重挫之下,市民對政府、醫院管理局抗疫失效的不滿,讓公務員成了發洩的對象之一。面對洶湧的疫情,要求市民「居家辦公」,其主要目的本在減少市面上的人流、斬斷傳播鏈,為公共衛生緊急措施之一。但煽情的輿論不由分說地把公務員執行政府的指令「居家辦公」,說成了公務員,尤其是文職公務員不願抗疫、躲懶在家、逃避責任的藉口,成了其中一項必須刻不容緩改革公務員制度的理由。不少公務員感受到很大的委屈、不滿。

    「生不逢時」是另一個「不幸」。截止4月1日的過去一年的私人公司僱員薪酬趨勢調查的結果,恰在此時公佈。它顯示高層薪酬趨勢淨指標為近年新高:7.26%,不但公務員詫異,公眾更譁然,民意對高級公務員薪酬調整有可能遠高於通漲率額外反感。此時偏有兩個建制派公務員工會,不但不尋求社會的理解,反而刻意高調與民意對撞,擺出要求任期即將屆滿的政府「拿出承擔,盡早決定給予公務員合理的薪酬」的姿態。

    令不少文職公務員忿忿不平的還有較早前,全體紀律部隊公務員已另獲加薪。政府全盤接納《紀律部隊職系架構檢討報告書》的建議,共29個職系、約100個職級的紀律人員的起薪點、頂薪點獲提高1至2個薪點。兩類公務員的薪酬差距進一步擴大。但政府沒有計劃為文職進行相似的檢討,令文職公務員感到受了不公平對待。另一方面,即將上任的新一屆特區政府政治問責官員的薪酬,恢復按年調整薪酬的機制,並即時跟隨丙類消費物價指數自2019年7月1日起的平均按年變動作出調整,追回3年來的通脹變動。特首會同行政會議接納獨立檢討委員會的解釋理據,指這只是「回復至應有水準,而不應被視作加薪」。值得關注的是,其一,此舉實際上重現了現行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早期曾採用過的補回「不足之數」(shortfall) 的做法。其二,同一天空下,在接近或同一政府財政及社會經濟狀況之下,紀律人員、政府高官薪酬可以大幅上調,餘下的其他公務員可不可以?政府會否用同様的標準去衡量?下屆政府如何在顧及各方關切下合理處理將備受關注。

  2. 儘管今年的薪酬趨勢調查,時間上緊貼著反彈得十分猖獗的第5波疫情,公務員事務局、可以向政府提出意見的薪常會以及應主動監察政府的立法會勞工界議員,卻仍以「平常心」、面對一如「風和日麗」的正常情況般,對待今年的薪酬趨勢調查以及緊接著的公務員薪酬調整事宜。對本港經濟民生遭受的重挫、人心的浮動,集體視如「無物」,覺而「無感」。及至今年2月初,正是年初即開始蹂躪香港的第5波疫情「滿月」、確診和死亡人數急劇飆升之際,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已如常授命進行今年的調查。當局對事態的發展,似全無預判,當然也就全無預案。相關人等任由爭議發酵、升級。即使對公務員隊伍、社會出現的對機制、政府政策、歷史的誤讀、誤解、無知,均似不見有關當局去解釋、澄清、糾正。人們見到的是一切照慣例、程序辦理的僵化,見證了社會大局觀的集體欠缺。

 

  1. 我經常說,公務員≠一般打工仔/僱員/勞工。兩者之重要差異,主要在於公務員擁有另一種身份角色--特區政府管治團隊的成員,有着不一樣的執行政府政策、向市民提供各類公共事務的職責。因而公務員工會≠一般工會,公務員權益問題≠一般勞工事務,處理的手法並不一樣。一個例子是,公務員工會雖同樣享有《基本法》賦與的罷工權,卻要格外地慎用,因為掣肘比一般打工仔多許多。多年前,華員會的福利員分會想罷工,我提醒他們要「三思」,不到萬不得已勿奢言罷工;真要行動,務須作十分周全的考慮--原因是他們服務的對象是社會上的弱勢人士、依賴「救命鐘」的衰弱長者。多年來,對本地和國際的勞工事務,華員會堅持的是有限度、低調、非政治化的參與。以本港勞工顧問委員會僱員代表的選舉為例,華員會一直奉行應讓位予私人機構工會多些參與、最多支持一位公務員參選的政策。

    因而,對社會/勞工事務,公務員工會不宜過度參與;對公務員權益爭議,宜少或不邀请外間工會、政黨政團、議員介入,有利於保持公務員隊伍的穩定、政府施政的順暢。這在今時今日已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新形勢下,依然適用。對此,宜用較長遠、寬闊的眼光視之,不宜走民粹主義之路。

  回顧現行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自1974年正式引入以來,不時發生的爭議經常令公務員與政府、公務員與公務員、公務員與公眾的關係緊張。其中,回歸後實行「港人治港」下的情況尤令人遺憾。有人或會怪罪於反對派工會、「攬炒派」亂港之故。那麼在《港區國安法》威懾下,職工盟、教協已解散,未解散的已轉趨低調或靜音,更在中央已親自操刀、完善選舉制度之後,選委會、立法會、勞工界,反對派、「攬炒派」已絕跡下的情况又如何呢?諷刺的是,歷史走到今天,香港已進入中央、港人亟盼由亂及治的新階段,公務員薪酬調整爭議引發公務員與公眾的關係的緊張程度,竞反而刷新了新的記錄!對此,有識之士難道不應反思嗎?

  寄望新一屆特區政府的延後處理,能尋得可平衡各方利益的妥協方案之餘,能令各公務員、各工會團體對「准許公務員分享/分擔經濟的起伏(Allow civil servants to share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economy)」的薪酬政策、社會經濟民生狀況的認知,有比較正確、全面、深入的了解。盼望各工會能引導幹事、會員、公務員、屬會,學會從大處著眼、從大局出發思考問題,與時俱進,理解並踐行與社會各界風雨同路、共同攜手建港、撥亂反正的重要性、緊迫性!
 

  【作者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會立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