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內地醫護援港抗疫知多少(之三): 稱呼港方同業 「亦師亦友」

--黃河 本會前會長
(轉載自2022年5月21日《巴士的報》)

《 內地醫護援港抗疫知多少(之三): 稱呼港方同業 「亦師亦友」》
黃河  本會前會長、前護士管理局成員
(轉載自20220521 巴士的報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0806560)


  一篇提到,在《與內地援港醫療隊護士同業交流座談會》上,醫療隊護理組領隊之一的淩傳仁主管護師,在回應兩地合作有無問題時,曾強調,他們其中一個護理工作特色目標正是:粵港雙劍合璧、協同「作戰」、共創三贏。一個成員包括香港和內地的傷口護理師等人員的傷口小組的建立,為的就是要達到這個目標。

  如何達到?兼任醫療隊護理組另一領隊的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外科片區總護士長李建雲主任護師 ,在她的講題《粵港協作,互助三贏》中,作了詳細的介紹。

  她交代成立這個粵港傷口協助小組的原因:亞博館收治的患者不但人數多,且大多是來自養老機構的長者,以4月4日的統計看,其中需要護理傷口(大多實際上應是褥瘡)者多達72人,近4成,但港方人員高峰時僅有250人,還要輪班,又只有3位專業傷口護理師。成立這個小組便可以紓緩人手緊張的情況,也可協調兩地醫療系統、工作模式和護理傷口水準的差異。

  運作方面,粵港傷口協助小組下設管理組,成員由雙方人員共同擔任,職責是「全面統籌,雙方溝通協調,組織培訓、督導落實,全面推進;定期評價、持續改進、根據實際情況即時調整協作模式」。

  小組之下還設一護理專家組,負責「工作方案的制定及具體實施、做好全員培訓;重點病案討論、品質控制、效果評價、個案匯報、工作小結等工作的落實」。

  小組為自己訂下了4大工作目標:(1)提升患者護理及照護體驗感; (2)統一標準、高質量、同質化管理感 ;(3)優化工作方案,提高工作效率;(4)促進兩地學術交流,搭建持續學習平台。就此,小組就統一標準,達成了共識、制定了工作方案;又開展了協同培訓,進行了線上授課、線下指導(包括床邊現場指導、床邊傷口評估、換藥)。

D:\Users\Aggie\Desktop\02-e1654478039497.png

床邊現場指導

D:\Users\Aggie\Desktop\03-e1654478103262.png

特殊傷口協同管理

而遇有下列傷口情形時,雙方護理專家則會協同評估處理:

  1. 傷口病史不清、病情整體評估有疑問的;

  2. 傷口所用的消毒液、換藥敷料、換藥步驟不確定的;

  3. 傷口處理原則把握不清的;

  4. 傷口已嚴重感染或創面較大、疑難複雜的;

  5. 換藥效果不理想的。

  小組每週均開展特殊、重點傷口個案討論,又會每週進行工作評價,從傷口評估思路、個性化管理細節,電子護理系統的記錄等。

D:\Users\Aggie\Desktop\04-e1654478467273.png

  李建雲主任護師總結了「粵港協作、互助三贏」下取得了三大成效:(1)為患者提供了優質的護理及照護體驗感;(2)優化了工作方案、提高了工作效率、創新了工作模式;(3)雙方亦師亦友,為後期的持續交流學習搭建了平臺。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一聲「亦師亦友」的稱呼,顯示了內地援港護士對港方同業的尊重和友善,充分展示了講者本人以及醫療隊成員謙遜、好學的良好品德。對此,對內地醫護抱有成見偏見的香港同業,實應好好反思、糾偏!

  同樣展示了孜孜不倦的專業鑽研精神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科護長李莉莉副主任護師,對疫情防控護理的特點、需求及對策作了全面的分析。

 

 

  據她的解析,可知,正是因應疫情防控護理的特點,國家制訂了防控的方案,公佈了「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醫護防護方針。據此,各地設立了疫苗注射、發熱門診、定點隔離(隔離醫學觀察、隔離治療) 等相關設施。

  全國各地又據此籌畫了防疫護理的需求,包括(1)護士、護理員等護理人力的配置和儲備,以及不可或缺的如何防止醫護感染,以保持戰鬥力的必需;(2)充足防疫物資的供應;(3)場地的準備;(4)應急預案的制訂。

  李莉莉副主任護師用了較多篇幅進一步講解了有關人力方面的需求。她提到,在人力儲備上,應組建「應急機動梯隊」。選拔梯隊人員時,可實行雙向選崗機制,尊重護士意願,但為照顧個別護士健康等因素,會為孕產婦護士,有慢性病 、罹患腫瘤、免疫力低下的護士進行特別標註,不納入後備人力庫。人員組建時,以傳染科、呼吸科、危重症護理、急救護理工作背景且主動請纓的人員作為第一梯隊,其他請纓護士作為第二梯隊。組建時先動態評估人力情況,以優先滿足隔離病區,發熱門診等防疫一線科室為原則,也須為第一線防疫崗位安排多批次人員進行輪換。為保證能以最快的速度配備充足的護理人力,要安排專人進行人力協調,科護士長協助上傳下達,護士長負責具體安排。

  李莉莉副主任護師還著重講了「崗位勝任力培訓」的需要。為此成立的「應急培訓小組」,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相關危重症呼吸管理、新冠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應急處理、自我防護等。令人欣賞的是,培訓內容還包括如何形成和發揚團隊精神、如何應對意想不到的困難和緩解心理壓力。培訓形式則包括線上、線下 、實操等多種。她指出,安排醫務人員必須根據醫療任務、受援單位具體情況和要求。又因護理團隊工作量大,患護比要匹配。(據了解,在定點醫院人員配備上,國家規定,普通病區應達到醫護比1:2.5,床護比1:1,重症病區應達到醫護比1:3,床護比1:6;隔離病區每個崗位應至少有2名醫務人員同時在崗,志願人員每4~6小時輪換一個班次。)配備人員上,還要確保醫護團隊必須是多學科的,既要包括感染、呼吸危重症、感控專業,也應包括心血管、腎內、神經、兒科、康復、營養科、心理科等專業,還有PICC、傷口造口等專科護士,而人員的年齡、職稱結構也要合理。

  講者還指出,不能忽略必須安排醫務人員給予患者多學科綜合治療的需要,尤其康復治療和心理支持,以減少後期不良事件的發生。她強調:除了病情本身,隔離環境、社會歧視,來自家庭、親友、工作夥伴、社會的壓力,都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刺激,所以必須非常重視患者的心理支持。

  有關場地方面的需求,李莉莉副主任護師指出,統籌規劃的數量須適當、佈局須合理;要按照統一的設置標準規範新建或升級改造的場地;分級管理應按屬地管理原則。她特別提到了準備場地時,要注意「平戰結合」的重要性,即場地可隨時按平時和「戰時」的需要而擴充,遇突發重大疫情等應急狀態下,可全面開放於發熱、傳染病病例篩查、留觀和診治等。平時則可保留普通發熱病例和感染性疾病診治等功能,或用於其他相關用途。由這兩年多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相繼爆發一波又一波疫情,狼狽不堪、衛生系統瀕於崩潰的情景看,李莉莉副主任護師的強調確是直接和間接經驗的總結,十分重要、十分寶貴。

  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因應他們派駐亞博館工作性質的局限,港人未能見識到遠道而來的內地援港醫護如何利用紮實的理論基礎,用於抗疫第一線臨床實踐的能力。

 

 【作者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會立場】



TOP